小微企業貸款營銷是國內各家銀行重點之一,這不僅僅是因為小微企業對銀行的貢獻價值,更重要的是政府機構對小微企業的重視,對銀行下達的指標等。
如今,小微企業與銀行之間有一個非常大的矛盾:銀行貸款放不出去,小微企業貸不到款。
這個矛盾已經是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甚至在近兩年,國家認為銀行支持小微企業的力度依然不夠,還需要更多幫助。而銀行雖然非常想要支持政府工作,但是有心無力。
造成現今的矛盾的原因可以簡單概括為兩點:融資難、融資貴。
首先是融資難,融資難可以概括為“三難”:
1)溝通難,國內小微企業貸款和中國的做事風格很像,喜歡“人情化”,比如一家小微企業需要貸款,于是會直接打給地區分行的行長,而行長經過熟人驗證覺得沒問題同意貸款,于是在第二天小微企業會安排企業的財務人員去找銀行要貸款,而企業財務并不知道老板是如何與銀行談貸款的,也就不清楚需要哪些手續以及資料,并且大部分小微企業的財務人員的能力并不是非常出眾,也就不清楚到底如何操作,而銀行方面因為行長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不會親自操作貸款,更多的是將工作推給客戶經理,而客戶經理在很多的時候也不好意思問行長這個客戶到底如何去操作,所以當企業財務和客戶經理對接的時候,雙方都是“懵”的狀態,所以這時候客戶經理更多的是按照流程辦事,要求財務提供完整的資料,但是很多小微企業的資料都是不完整的,以及在客戶經理篩查的時候問小微企業的問題會較為尖銳,最后,浪費了很多的時間還沒有辦好貸款,而小微企業老板會認為自己已經和你們行長講好了,怎么貸款還是這么麻煩,于是最后可能會造成小微企業寧愿借朋友前也不會從銀行貸款。
2)手續難,銀行客戶經理都知道銀行貸款的手續是非常繁瑣的,小微企業在手續上會遇上各種各樣的問題。
3)擔保難,大部分小微企業都沒有什么抵押物,而之后購買設備就需要找擔保人,但是國內大部分的小微企業都是非常好“面子”的,其覺得找擔保人是非常掉“面子”的事情,于是往往會會找實力較差的人員,但是實力差的人員又不夠資格擔保,于是之后會因為各種原因頻繁更換擔保人,最后會造成“死循環”,最終小微企業有會認為銀行貸款過于麻煩,還不如找朋友直接借錢。
于是在政府視察小微企業的時候,往往會反饋說銀行貸款非常麻煩,和銀行行長講好貸款也麻煩,手續過程麻煩、擔保麻煩等等因。為麻煩,所以難。最后,終是銀行“咽下”苦果。
其次是融資貴的問題,融資貴也可以概括為三點:
1)和抵押貸款比較,很多小微企業都是會將銀行貸款和抵押貸款相比較,所以會認為銀行貸款太貴了,但是風險和收益是正比的,銀行貸款雖然貴,但是風險大。
2)和產品利潤比較,很多小微企業利潤僅僅只有10%左右,而貸款的利率就有6%左右,但是這是以偏概全,因為小微企業的利潤是周期性,一年中有至少三個周期,也就是利潤在30%。
3)和經營風險比。
以上的原因就是大部分小微企業對銀行貸款的看法。而大部分的小微企業融資都可以概括為五個習慣:
1) 找熟人走捷徑,中國是“人情”社會,找熟人已經成為小微企業的“本能”之一。
2) 要急用的時候才想到貸款。
3) 利率越便宜越好。
4) 手續越簡單、方便、快捷越好。
5) 不理解什么是金融合規。
以上就是小微企業的融資模式和習慣,這些模式和習慣與銀行的部分規定“背道而馳”,也就造成兩者之間的矛盾所在。
營銷技巧需要針對小微企業需求以及特點,這樣才能提升營銷的成功率,那么小微企業的特點和需求是什么呢?
小微企業的需求:
1) 用錢的時候貸款
2) 有訂單才申請貸款
3) 訂單穩定增長再申請貸款
針對以上三點需求,銀行有應對的三個機會貸款,也就是正常經營貸款、新增訂單貸款、增產增能貸款。
那么如何解決小微企業訂單下的資金需求,化被動為主動?
在客戶還沒有貸款需求的時候營銷,客戶需要貸款的時候猶豫,導致客戶與銀行關系非常尷尬,客戶不需要錢的時候對銀行愛理不理,需要錢的時候開始對他情緒報復,而如果能找到讓客戶在需要錢的時候馬上能拿到,而銀行也很確定客戶的資金用途以及還款來源,就可以很好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預授信+供應鏈金融+訂單融資模式。客戶不需要貸款時,做合理的授信評估,幫助其確定授信金融,在需要資金時可以直接使用。
小微企業的營銷不在于話術,不在于步驟,更重要的是銀行對他們的態度,而讓其感到貸款麻煩就是態度不行,如果先一步做準備就能減少不必要的麻煩,也能大大提供小微企業貸款的可能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