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營企業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圍繞中小企業發展問題接受了記者采訪表示,接下來工信部將從三方面著手提升民營企業的政策獲得感。
從今年9月開始,“民營企業退出論”悄然出現在公眾視線,并逐漸發展為一場全民大討論,引發很多民營企業的擔心。但隨后政府高層便就此多次發聲,明確駁斥這種言論,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肯定了民營企業的作用之后,此事才有了定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11月1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并走向更加廣闊舞臺。
習近平總書記此次的重要講話在民營企業中引起強烈反響,令民營企業家無比振奮,為新時代民營經濟繁榮發展注入了強大的信心和動力。當前,一些民營企業在經營發展中確實遇到一定的困難和問題,但就此抹煞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是極其錯誤的認識。從高層對此事所表達的態度可以看出,民營經濟仍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未來應該繼續扶持民營經濟的發展,解決民營經濟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
今年以來,受經濟下行壓力和金融去杠桿影響,一些民營企業發展遇到困難。其中融資難、融資貴、稅費負擔重等成為制約民企發展的主要因素。對此,多部門和地方政府已經推出一系列政策,力圖破解民企發展痛點。
但是,從市場反映來看,中小企業的政策獲得感并不是很強,因此,苗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率先提出要提升民營企業的政策獲得感,一是提出強化地方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協調機制建設,提高地方相關機構的規格。二是梳理前期出臺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開展政策效果評估工作。將要求各政策牽頭部門做好自評估,并委托第三方進行政策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不接地氣”“不合實際”和“不易操作”的政策措施。三是根據此次座談會要求,抓緊擬定出臺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減稅降費,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搭建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公共平臺,協調各省份加強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等。
事實上,要想增強企業政策獲得感,加強政策的執行力度、完美監管制度固不可少,但最直接的途徑就是減稅降費。《2017年全國企業負擔調查評價報告》顯示,在最希望國家出臺的政策中,呼聲最高的是繼續出臺減稅政策,反映此訴求的企業比例高達79%。
不久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在當前國際形勢錯綜復雜的情況下,進一步激發我國市場活力,關鍵舉措是要加大簡政減稅降費力度。
在政策的加持下,今年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效果明顯。國家稅務總局最新統計顯示,今年5月1日起實施的增值稅改革,將原適用17%稅率的制造業,11%稅率的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稅率分別下調1個百分點,減稅政策效應自6月份申報期開始顯現,6月份至8月份累計減稅959億元。
此外,從7月份起對18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行業以及電網企業開展增值稅留抵稅額退稅工作,7月份至8月份共辦理留抵退稅786億元。兩項合計減稅1745億元。
近日,財政部部長劉昆接受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媒體采訪時表示,2018年減稅降費力度預計超過1.3萬億元,超過年初確定的1.1萬億元的政策目標,而且還在研究更大規模的減稅、更加明顯的降費措施。
綜合各方信息可知,我國新一輪減稅降費已在路上,多項更大減負力度的舉措將密集發布,但是,下一輪政策重點應該放在哪些方面呢?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下一步減稅政策,需要以普惠式減稅為主,同時結合稅制改革,在完善稅制的同時,實現稅負下降,而且應當有利于企業公平競爭。同時,減稅方式要實現從稅基到稅率的轉變,要較大幅度降低名義稅率,同時清理和規范稅基,使稅率和稅基形成新的組合,既能有效引導預期,又不會使稅收收入大幅下降。
記者認為,減稅降費是一項長期任務,要想增強企業獲得感,使降成本轉變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除了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還應多聽聽中小企業的心聲,察其所痛、體其所難、知其所急,采用科學方式努力探索更有針對性、操作性和穩定性的新稅費政策。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