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改造是實現民企發展壯大的重要舉措
□ 李子彬
伴隨著全球經濟發展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數字中國”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對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深遠影響。
今年7月14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提出,加快推動數字化轉型和技術改造。鼓勵民營企業開展數字化共性技術研發,參與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應用創新。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降低成本、模塊化智能制造設備和系統的推廣應用。
數字化改造是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必然要求
企業數字化轉型,就是將傳統的生產、供應、營銷、管理等業務過程數字化,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信息的存儲、傳輸和處理,實現業務過程的優化和升級,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
上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催生了第一波企業數字化轉型浪潮,眾多企業將線下業務向線上遷移,建立自己的網站,通過互聯網向全球市場推廣自身的品牌和產品。數字化轉型主要體現在企業生產及營銷的網絡化和信息化上。
進入21世紀,移動互聯網崛起,推動了第二波的企業數字化轉型,借助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企業將線下業務和線上業務相互連通實現無縫連接,移動互聯網技術為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商業機會和創新方式。
2010年,隨著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應用,企業數字化轉型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大數據技術可以幫助企業更廣泛地了解市場趨勢、消費者的需求和行業發展動態,提高企業的決策效率和運營效果。企業開始積極采集、整合和分析數據,不斷優化自身的生產流程、運營模式和服務體驗。
當前,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企業數字化轉型進入了第四個階段。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企業實現自動化、智能化和個性化生產及服務,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競爭力。同時,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幫助企業預測市場需求趨勢和消費者需求,提高企業的決策準確度和創新能力。
今年5月23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總量居世界第二,同比名義增長10.3%,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升至41.5%。數字產業規模穩步增長;電子信息制造業、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農業數字化、全國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全國網上零售額等產業數字化規模都在不斷增長。數字企業的創新研發投入不斷增加。在科創板、創業板上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中,數字領域相關企業占比分別達到40%和35%。2023年“數字中國”發展,培育壯大工業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產業,資本市場會進一步加大融資支持力度,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化。
中小企業亟待數字化轉型,政府多支持,協會多服務
截至2022年底,全國中小微企業數量超過5200萬戶,提供了全國80%的城鎮社會就業、65%的國內生產總值、55%的稅收、70%的科技創新成果。廣大中小微企業對于促進經濟增長、增加社會就業、改善民生、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貢獻無可替代。
我國中小企業中95%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中95%是中小企業。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克服了重重困難,得到茁壯成長。但是,當前無論是企業內部還是企業外部環境,都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從企業內部問題看,廣大中小企業除了創新型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及國家級“小巨人”企業以外,大多數中小企業創新能力不強,企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條件不足,企業管理水平不夠高。從企業外部環境看,市場需求不足,生產鏈供應鏈不夠通暢,工業企業生產流動資金不足,長期技改資金更是緊張。直接融資渠道不暢,間接融資中的信用貸款比重很低。大企業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問題多年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不僅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反而不斷加重。
但廣大民營企業家應客觀地評價企業的營商環境,更多地從企業內部的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方面找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多年來持續深化改革,不斷努力優化企業的營商環境。企業家必須認識到,市場經濟是優勝劣汰的經濟,是破舊立新的經濟。只有擁有核心技術、擁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企業,以及企業管理水平相對高、產品有市場的企業,才能生存和發展。那些技術落后、產品質量差、高污染的企業終將被淘汰。
此外,廣大中小企業一定要跟上數字化浪潮,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協會商會的幫助下,抓緊進行數字化轉型和技術改造。提高企業生產、供應、營銷、管理各個環節的效率,降低成本,增強創新能力,實現產品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堅定地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是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唯一道路。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經歷了曲折艱苦的歷程,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的作用和歷史地位的認識是經過長期歷史發展進程逐步深化認識并作出科學判斷的。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在過去的20年里,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四次出臺了四部重要的政策性文件,以促進民營企業、民營經濟的發展。第一次是2005年出臺“非公經濟36條”;第二次是2010年出臺“新36條”;第三次是2019年出臺有關民營企業的“28條”;今年7月14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提出31條意見。四次總計131條,內容豐富,每次出臺文件,都是基于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的需要,解決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突出問題。
目前,民營企業家的心還沒有完全定下來,經營主體的信心仍需持續提振,各級政府和各個部門必須進一步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明確指出,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也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依法維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提振市場預期和信心。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的重要思想,關鍵有兩點:一是加強理論研究和宣傳。從理論和思想上搞清楚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不是我們自己人?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是不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把握好正確的理論導向,堅決抵制、及時批駁質疑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否定和弱化民營經濟的錯誤言論與做法。二是要加強法律、法規和制度建設,破舊立新,破除各種隱性壁壘,切實把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到實處。
若能做到以上兩點,必將持續提高民營企業家的信心,必將能夠鼓勵經營主體科技創新,推動社會投資恢復增長,促進各類企業依法合規經營,恢復企業元氣,實現民營經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壯大。
來源:中國中小企業協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