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2023年全國中小企業服務月活動的通知》。6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將以“賦智、賦值、賦能”為主題,組織各類專業化服務機構圍繞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專項行動、質量標準品牌賦值中小企業專項行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開展系列服務活動,助力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激發涌現更多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專精特新企業聚焦主業,精耕細作,是穩增長、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今年以來,創新能力強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表現亮眼,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3月份,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營收利潤率分別為9.6%、7.0%,比規上中小企業分別高5.5個、2.9個百分點;今年1-4月,A股新上市企業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占55.3%,其中科創板新上市企業中,67%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小而美”,能辦大事,彰顯活力。
專精特新企業對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發揮著重要作用,對穩鏈固鏈補鏈強鏈有著重要意義。超六成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深耕工業基礎領域,超九成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國內外知名大企業配套,其中400多家成為航空、航天等領域的“配套專家”……打開一條產業鏈,就能發現無數的中小企業在做支撐。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萬多家、“小巨人”企業8997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186家。按照工業和信息化部的計劃,到2023年底,將累計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15萬家以上、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8萬家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萬家以上。到“十四五”末,將培育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十萬家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萬家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目前,中小企業的發展仍面臨較多困難。例如,企業成本負擔依然較重、品牌彰顯度不夠、知識產權運用及保護能力偏弱、質量管理和標準化水平有待加強、數字化轉型能力有待增強、產業鏈配套水平有待提高、重點領域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仍然存在等。著力強化服務意識,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加大政策落實力度,將進一步提振企業的發展信心,激發市場活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賦智、賦值、賦能”行動可以說是引導助力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的“組合拳”。“賦智、賦值、賦能”合力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賦智”行動解決的是中小企業創新來源問題;“賦值”行動解決的是價值鏈地位提升的問題;“賦能”行動解決的是數字化轉型的問題。把“賦智、賦值、賦能”行動落到實處,將切實為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加油,助力“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除了中小企業加快專精特新之路,中央企業和地方國企也在加快專精特新之路。3月16日,在11家中央企業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的基礎上,國務院國資委確定7家地方國企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200家央地國企創建世界一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5月24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部署會強調,打造世界一流的產品、服務和品牌,加快培育“專精特新”和“單項冠軍”企業,盡快形成體系化布局。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全球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深度調整,我國正處于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重要關口期。可以預見,隨著我國強化政策惠企、環境活企、服務助企、創新強企、人才興企,持續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專業突出、創新驅動、管理精益、特色明顯的專精特新企業將越來越多,助力我國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